首页    新华大采风    东交民巷游记

 

岁在甲辰,孟春既望,予怀逸兴,欣然往游于东交民巷。是日也,苍穹澄澈,如洗碧空,暖阳倾洒,惠风和畅,拂衣袂而舒心怀,正为出游佳时。

 

初入巷中,便觉时光交错,古韵新景相融。但见古建林立,风格各异,中西合璧之态尽显往昔之独特韵致。抬眸而望,红墙灰瓦与西式楼宇交相辉映,砖石斑驳,纹理间似藏岁月密码,默默诉说悠悠往事,仿若在向世人倾吐那段复杂而曲折的历史。

前行未几,一座独特建筑映入眼帘。其穹顶红冠醒目,砖石层叠有序,此乃中国法院博物馆也。遥想清末,国运式微,列强环伺,鹰瞵虎视。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东交民巷开始有外国使馆设立。而后,此地沦为列强的使馆区,主权遭侵损,山河蒙羞。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东交民巷成为列强的 “法外之地”。他们肆意践踏中国主权,设立 “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还拥有自行设立警察、军队等特权。彼时之民,于列强铁蹄下,受辱蒙羞,困苦不堪。此巷见证诸多屈辱,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沉重的记忆。

 

而如今,法治昌明,此馆立于此间,如正义之灯塔,象征吾国司法之独立与尊严。它以法律之剑,护万民之权益,以公正之秤,量世间之是非,彰正义之光辉,照耀着法治前行之路。回首往昔,从备受列强凌辱、司法主权被践踏,到如今不断完善法治体系,维护公平正义,这一巨大转变,彰显着国家的崛起与进步。

又行数步,遇一庭院,门悬红灯,摇曳生姿,于古雅静谧中增添几分灵动。旁有碑铭,书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忆昔年,诸国于此设馆,划定界域,筑墙立栅,国人不得擅入。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东交民巷等正义要求,却遭到列强拒绝,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青年学生们高呼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抗争。巷内虽繁华喧嚣,然繁华背后,藏着国之耻辱。那一道道紧闭的大门,隔绝的不仅是空间,更是民族的尊严。

 

如今,庭院依旧,然主权回归,旧貌焕新颜。庭院内外,华夏儿女悠然信步,或驻足欣赏建筑之美,或谈笑间追忆往昔。昔日阴霾消散,阳光遍洒,洋溢着自由与和平的气息。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列强在东交民巷的特权,这片土地重新回到人民手中,见证着国家主权的完整和民族的尊严。

及于东交民巷饭店,其建筑别具一格,中西合璧,既有西式建筑的典雅庄重,又有中式元素的精巧细腻。曾几何时,此处为外交宴请之所,亦为列强炫耀之地。在旧中国,这里常常上演着弱国无外交的无奈与悲哀,列强在此颐指气使,中国外交人员受尽屈辱。今则宾客盈门,往来者皆为民众。店内欢声笑语,或享美食之乐,或谈生活之趣,或忆历史变迁,一片太平之象。民众于此,以轻松之态,品味岁月流转,感受时代之变。

漫步其间,清风拂面,送来历史的余韵与现世的祥和。昔日之东交民巷,乃国耻之象征,列强逞威,山河蒙尘,是民族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今逢盛世,国强民富,此巷成为历史之鉴。它静静伫立,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吾辈奋发图强。

夫游于斯巷,非仅赏景之娱,实乃感国运之兴衰,悟和平之珍贵。览古建而思往昔,观今朝而念图强。愿吾辈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砥砺前行。以吾辈之奋斗,护家国之安宁,促华夏之复兴。让这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东交民巷,在新时代的光辉下,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日影西斜,余晖洒于巷陌,光影交错间,似为这趟历史之旅添上一抹诗意。予虽将归,然心留于此,难忘此番游历之所得。艺品城主道人遂归而记之,以志今日之游,亦盼后来者能于此感怀历史,汲取力量,共赴未来。

新华大采风总编室 方展开  胡丽佳

 

东交民巷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