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家名作    品读徐维良甲骨文〈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与深度思索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讯(薛学拾 卫建忠)在书画艺术这片广袤无垠、宛如蕴藏无尽智慧宝藏的浩瀚天地里,名家名作恰似那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启迪心灵的光辉,承载着深刻且令人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吸引着我们用心去揣摩、去感悟,从中汲取精神滋养。

新华大采风艺品城近日出现了这样一件引人瞩目的艺术佳作,艺品城管委会名誉主任、书艺导师徐维良,以甲骨文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形式,精心创作出了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由此引发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宛如抛出了一个个跨越世纪的疑问,引人深思。

新华大采风评委会主任张庆华在品读这幅作品时,有着独到且深刻的见解。这幅书法作品以甲骨文呈现,细细释读,其正文内容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当我们深入品味徐维良这一甲骨文书法作品时,仿佛踏入了一方别具韵味的审美天地。徐维良巧妙地将甲骨文与苏轼的诗词相融合,为我们开启了一场独特的艺术之旅。

 

从风格上来看,甲骨文的运用无疑为作品披上了一层古朴且厚重的文化外衣。

作为汉字的源头形态,甲骨文携带着远古时代神秘而悠远的气息,其线条瘦硬挺拔,起止之处锋芒尽显,那清晰可辨的契刻痕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徐维良的笔下,这些线条精准地勾勒出一个个甲骨文字的形态,像 “舟”“门” 等字,以极具象形意味的姿态跃然纸上,瞬间将我们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空,让我们得以与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直接对话。而苏轼词本身所具有的豪放洒脱与旷达不羁,在甲骨文这般古朴韵味的映衬之下,更显独特魅力。刚硬的甲骨文字与词中灵动且富含意境的意象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的奇妙风格,既有甲骨文所散发的庄严肃穆之感,又不失苏词的自由奔放之态,令人眼前一亮。

就甲骨文自身特点而言,象形性和多变性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亮点。其象形性使得每一个甲骨文字都宛如一幅简洁而生动的图画,比如 “马”“人” 等字,直观且形象地展现出事物的特征,充满了艺术表现力,让人一眼望去便能领会其中之意;多变性则让同一个字有着多种不同的呈现形态,这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变化与层次感。同时,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别具一格,字的大小、疏密、正斜自然交织在一起,毫无刻意为之的规整感,看似无序却又在不经意间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和谐秩序。这种布局特点与苏轼词那自由流畅的韵律节奏相得益彰,仿佛词的韵律就在这独特的文字排列中得以生动体现,使得作品在视觉和文学两个层面都展现出强大的张力,牢牢吸引着观赏者的目光。

在细细品读这幅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内心深处很容易产生共情与感悟。苏轼在这首词中,借夜饮这一生活场景,抒发了诸多深刻的人生感慨。从醉饮后晚归这一寻常生活片段入手,进而延伸至对自我存在这一宏大命题的深入思考。词中所流露出的对身不由己的无奈、对功名利禄 “营营” 的厌倦,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那份向往,都仿佛跃然眼前,直击人心。而徐维良选用甲骨文来书写这首词,恰似为苏轼彼时的情感披上了一层古老而神秘的外衣,让我们在感受苏轼复杂情感的同时,也能深切体会到古人在创造文字时对生活、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独特的表达。甲骨文所承载的千年历史底蕴,与苏轼词中蕴含的人生况味相互交融、彼此渗透,让我们沉浸其中,不禁开始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种种境遇进行深刻反思。在这古老文字与经典诗词相互交织的艺术世界里,我们仿佛能够真切地触摸到历史与文学共同跳动的脉搏,深深感悟到,无论时代如何更迭变迁,人类对于自由、对于本真的追求,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徐维良以甲骨文书写苏轼这首词,无疑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彩艺术融合。它让我们在领略甲骨文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得以更加深入地品味苏轼词所蕴含的深邃精神内涵,进而给我们带来视觉、文学以及心灵层面的多重震撼,引领着我们在艺术的长河中不断探寻历史、情感与人生那无尽的奥秘。

 

新华大采风编委会主任、艺品城管委会主任康留国,对苏轼创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的背景及内涵也有着深刻的剖析。

苏轼创作这首词时,正处于谪居黄州的特殊时期,也就是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堪称严重政治迫害的 “乌台诗案” 之后的劫后余生阶段。那时的他,满腹经纶却因政治风波从朝堂上的风云人物一下子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内心满是愤懑与痛苦。而他在词中以 “醒复醉” 这样的状态入词,背后有着多重深意。

其一,是为了排遣政治失意之苦。“乌台诗案” 的打击让苏轼的仕途急转直下,曾经的壮志豪情被无情打压,才华无处施展,只能在这偏远之地暗自神伤。饮酒至 “醒复醉”,实则是他借助酒这一媒介,来排解内心深处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愤懑情绪,在醉与醒的交替之间,暂时逃避现实带来的痛苦,以此缓解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其二,体现了人生的徘徊与思考“醒复醉” 这一状态,生动地展现出苏轼在去留之间的艰难徘徊。一方面,他心中始终难以割舍对仕途的那份抱负,多年的学识与理想怎会轻易放下;可另一方面,残酷的政治现实又让他心生退意,对官场的尔虞我诈、仕途的坎坷崎岖感到疲惫不堪。于是,他开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反思自己被功名利禄紧紧束缚、身不由己的无奈处境,不禁发出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的深沉喟叹,内心渴望着能够摆脱世俗的重重枷锁,寻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其三,呈现出旷达超脱的心境。尽管遭受了贬谪这般沉重的打击,但苏轼并未被痛苦彻底压倒。在经历了 “醒复醉” 这般状态后,面对家童因熟睡而不应门的情况,他并未气恼,反而能够 “倚杖听江声”,在那宁静的大自然怀抱中,寻得了内心的安宁与平和,展现出一种超旷豁达的精神世界。并且,从 “夜阑风静縠纹平” 的静谧景象中,他获得了心灵的启示,进而萌生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样超脱尘世的归隐想法,这无疑是他对现实困境的一种精神超脱,是在困境中主动追求心灵解脱的生动体现。

 

对于徐维良选择用甲骨文书写苏轼此文的缘由,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测其情感共鸣之处。

 

一方面,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传承。甲骨文作为中华民族古老且极具代表性的文字形式,承载着深厚无比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而苏轼的诗词更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历经岁月洗礼依旧散发着耀眼光芒。徐维良很可能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将古老的文字与经典的文学作品巧妙结合,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另一方面,是对人生境遇与超脱精神的共鸣。苏轼在词中所体现出的怀才不遇、借酒浇愁,以及最终追求超脱的心境,极有可能触动了徐维良的内心。或许在徐维良的生活中,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困境,体会过那种迷茫与无奈,同样怀揣着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所以,他借书写苏轼这首词,借助甲骨文那古朴厚重的艺术形式,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境遇的诸多感慨,以及对精神解脱的不懈追求。

 

再者,是对艺术创新融合的追求。甲骨文本身所具有的古朴神秘气质,与苏轼词所展现出的文学魅力相互结合,无疑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创新尝试。徐维良或许正是看中了这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碰撞融合所产生的独特魅力,希望通过这样独特的创作方式,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与深入探索,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到与苏轼跨越时空的情感契合点,让艺术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醒复醉” 这一状态,原本出自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若从精神状态以及与现代社会现象的契合角度细细探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诸多值得玩味的内涵。

 

从精神状态方面来看,“醒复醉” 呈现出一种复杂且矛盾的状态。“醒”,代表着人们以理性、清醒的姿态去直面现实世界,清楚地知晓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种种规则以及人生面临的各种困境;而 “醉”,则意味着借助酒精等外在手段,暂时摆脱现实带来的束缚与痛苦,让自己进入一种虚幻、放松的状态之中。“醒复醉” 恰恰体现出人们在理想与现实、清醒与逃避之间的徘徊挣扎。就如同苏轼被贬之后,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如影随形,清醒时,这种痛苦时刻萦绕心头,无奈之下,只能借酒来求得片刻的解脱,可一旦酒醒,又不得不重新直面那残酷的现实,进而陷入新一轮的痛苦之中,如此循环往复,令人唏嘘。

 

然而,“醒复醉” 之中也蕴含着超脱与旷达的一面。尽管是处于醉饮的状态,但苏轼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在微醺之时,模糊现实与理想的边界,从而获得观察生命的独特视角。比如 “倚杖听江声” 这一细节,便展现出他在自然之中寻得了内心的安宁,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心境。这其实是他在困境之中主动追求精神解脱的表现,是在清醒认识到人生诸多无奈之后,依然能够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

 

同时,“醒复醉” 还反映出对人生方向、自我价值的迷茫与探索。苏轼在词中感慨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句词深刻地体现出他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不断探寻。在醉与醒的交替之间,他始终在思考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探寻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这种对人生的深度思索,跨越时空,依然能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

 

从与现代社会现象的契合角度而言,“醒复醉” 也有着诸多映照之处。

 

在职场压力下的情绪释放方面,现代职场人面临着绩效考核、晋升竞争、加班熬夜等重重压力,这与苏轼当年遭遇仕途挫折的情况颇有相似之处。许多职场人在工作时,是理性、努力且严格遵守规则的,此时他们处于 “醒” 的状态;然而,工作带来的疲惫、压力所引发的痛苦,常常让他们在下班后选择聚餐喝酒,通过酒精来放松身心、宣泄情绪,从而进入暂时忘却烦恼的 “醉” 态。但酒醒之后,又不得不继续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中,如同苏轼 “醒复醉” 般陷入循环,在压力与逃避之间不断反复,挣扎于现实与短暂解脱之间。

 

在社交孤独与自我逃避层面,当今社会虽然通讯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便捷,但实际上内心的距离却愈发遥远,社交孤独感普遍存在。部分人在白天的社交场合中,往往戴着面具强作欢颜,维持着表面的社交关系,这便是他们 “醒” 着的状态;而到了夜晚,他们常常独自饮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借此逃避孤独带来的痛苦,进入 “醉” 的状态。这就如同苏轼在政治社交场中受挫后,通过夜饮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一般,都是在现实的不如意中,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在精神困境与心灵救赎方面,现代社会物质条件日益丰富,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时常陷入困境之中,容易被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思潮所裹挟,进而迷失方向,找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人便会像苏轼一样,在 “醒复醉” 的状态中去探索精神救赎之路。他们通过短暂脱离现实的醉态,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声音,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试图从一味追求物欲的泥沼中挣脱出来,转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而实现心灵的超脱,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衡。

“醒复醉” 相对应的状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其一为 “醒且清”,这种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理智,不依赖外物来逃避或者麻痹自己,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凭借理性的分析,积极主动地去应对一切,坚决不会陷入那种在清醒与沉醉之间反复徘徊的境地,而是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对世间万物有着清晰明确的认知和判断,可谓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

 

其二是 “醉不醒”,这是一种完全沉醉其中、不愿醒来面对现实的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沉浸在借酒或其他方式营造出的虚幻世界里,一味地逃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压力以及烦恼等问题,缺乏主动去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勇气,只是持续性地用沉醉的状态来隔绝外界,与 “醒复醉” 中还存在清醒时刻去思考、去面对现实的情况截然不同,是一种消极逃避的状态表现。

 

其三便是 “常醒常悟”,意味着一个人始终处于清醒的状态,并且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领悟人生真谛。他们时刻审视自己的生活、思想以及行为,善于从过往的经历中积极汲取经验教训,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前进方向,不会陷入那种需要依靠沉醉来暂时解脱的循环之中,而是通过持续的清醒思考,实现心灵的不断成长以及精神层面的逐步升华,这无疑是一种值得我们推崇和追求的积极生活态度。

总之,徐维良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与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所引发的诸多探讨,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从人生思考层面,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深入了解历史、感悟生活的大门,值得我们长久回味与思索。

《学习名家名作感悟人生哲理》活动参与新闻热线18310977197(微信同号)

 

(新华大采风总编室  方展开 胡丽佳)

 

 

品读徐维良甲骨文〈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与深度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