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的文化长卷里,九旬导师孙乃忠以草书墨宝压轴封底,恰似一部行走的书法活史 —— 从塞北风沙中走出的笔墨人生,七秩砚田耕耘,终成国礼序列里的 “精神注脚”。
一、草原铸魂:少年书梦的文化基因
孙乃忠,1933 年降生于山东龙口,蒙文与汉字交织的呼伦贝尔草原,是其书法启蒙的文化场域。七岁初见 “聚文堂” 春联墨舞,便以柳枝为笔、沙地作纸,蘸灰汁摹写天地气象;父训 “字如其人,笔正则心正” 更成一生圭臬。塞外风雪中,他将蒙文书写的灵动气韵,与汉字篆隶的筋骨血脉相融,在白布灰痕间,悄然埋下 “以笔传魂” 的艺术种子。
二、墨海突围:从北疆风骨到书坛新声
廿载临池,孙乃忠筑就 “篆隶筑基,草书名世” 的艺术路径:初涉《张迁碑》《石门颂》,于碑刻斑驳间悟古朴苍劲;浸淫《十七帖》《自叙帖》,在笔锋游走中得魏晋风神。为求突破,他常负碑帖遍历呼和浩特古寺,寒来暑往,指掌厚茧成 “书法勋章”。塞外旷野的雄浑、工厂生活的质朴,催化其风格裂变 —— 融蒙文笔法的率性天成入草书,让线条兼具 “大漠孤烟” 的苍茫与 “骏马奔腾” 的灵动。1964 年,草书长卷《敕勒川》亮相 “华北书法展”,笔势如草原疾风卷过,一举打破书坛对 “北疆书风” 的刻板认知,自此声名渐起。
三、国礼担当:以笔为媒的精神传扬
从艺七十载,孙乃忠始终以 “书载时代精神” 为旨归:甲午以降,其作品屡获 “中国梦” 书法大赛、“抗战颂” 主题赛事金银奖,十余年摘金夺银,更荣膺 “中国梦当代杰出艺术家”“千年文脉传承人物” 等誉。身为新华大采风艺品城编委会主任,他牵头主编《古今中外书画名家代表作》《国礼书画名家大辞典》,以学术梳理为书法正源;草书墨宝被纳入国礼序列,不仅因笔锋 “起笔如铸铁,行笔若奔雷,收笔留余韵” 的艺术张力,更在 “诗书继世长”“厚德载物” 等题字中,传递着 “以文化人、以书载道” 的国礼精神。
四、守正传薪:九旬书家的艺道初心
年逾九旬,孙乃忠仍每日临池不辍,书风从 “雄浑磅礴” 转向 “小字藏锋”,于平和简淡中见返璞归真。虽步履渐缓、目力渐衰,仍以羊毛毡裹腕坚持创作,十米长卷《草原长调诗钞》被地方博物馆列为 “时代墨宝” 典藏。他更以 “先立人,后书艺” 为训,四十载培育书法人才遍植北疆,让 “笔锋传风骨,墨韵载精神” 的理念,在塞外大地生根发芽。
当我们凝视辞典封底的孙乃忠墨宝,看到的不仅是 “行云作雨,积水成渊” 的草书气象,更是一位九旬书家与时代共振的精神长歌。他以草原为底色、以岁月为墨汁,在国礼封底写下 “守正创新” 的艺术注脚 —— 这份七秩不渝的笔墨坚守,恰是国礼书画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缩影。愿此墨香长续,让书法艺术的火种,在北疆风雪与时代浪潮中,永远炽热燃烧。
(作者系新华大采风董事长、艺品城管委会主任 康留国)